【黃姿銜 范傑翔 潘成旺 綜合】
今天客家一百系列報導,要帶大家來看的是台灣漫畫到客家漫畫,民國55年教育部頒布「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初期還有4000多冊漫畫送審,不過因為審查過於嚴格,到1970年送審漫畫僅剩200多冊,民國68年,教育部放行日本漫畫出版,再次壓縮台灣漫畫市場。而近年來包括朱德庸、蔡志忠等台灣菁英漫畫家,相繼被對岸高薪挖角,使得台灣漫畫市場面臨更為嚴峻的現實環境挑戰,即使如此,許多台灣客籍漫畫家仍不遺餘力為台灣漫畫界付出,且在娛樂之外賦予更為深層的教育意義。
「福利社裡什麼都有,就是口袋裡沒有半毛錢,諸葛四郎和魔鬼黨,到底誰搶到那支寶劍。」
知名客籍歌手羅大佑,創作的歌曲「童年」的這段歌詞,說出了五零年代的孩子,連在上課時也想著漫畫裡的人物「諸葛四郎」
而在(台北)市立圖書館漫畫館,珍藏了許多50年代許多漫畫家的作品,包含了知名的劉興欽,還有葉宏甲的作品,葉宏甲的作品,在當時非常受孩子歡迎,他的代表作就是這部「諸葛四郎」。
「諸葛四郎」這個角色儼然成了當時孩子心目中的漫畫英雄人物。
漫畫家 劉興欽:「出單行本,單行本賣得很好,當時代表人是,當時我還在讀書,葉宏甲諸葛四郎,很紅喔!」
民國50年代是台灣漫畫興盛期,不過當時政府認為漫畫會影響兒童學習,因此在1966年正式頒布「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許多台灣漫畫也因為沒有通過審查無法出版,加上1979年,國立編譯館更是大量放行日本漫畫出版,導致許多台灣菁英漫畫家對台灣漫畫畫壇心灰意冷。
漫畫家 劉興欽:「很可笑啦!台灣人畫得當然水準沒有日本那麼好,不通過,不通過怎麼辦,那奸商,出日本漫畫的,跑去日本帶(漫畫)回來複印,我本來以為國立編譯館是教育部,審查不會給它通過,沒想到全部通過。」
雖然當時漫畫環境艱困,劉興欽還是一手塑造了代表客家的漫畫人物「大嬸婆」,這部作品還被改編成動畫。
「喂!我找你們來不是討論發明的,有誰知道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
主軸以漫畫角色小聰明,為大嬸婆一行人解說生活上各種科學現象,並全程使用客語配音,讓孩子學習新知也學習語言。
漫畫家 劉興欽:「大嬸婆是客家人,翻譯到5種,我們客家話在台灣有5種,四縣、海陸、詔安、饒平、大埔,這樣的發音、很好,很多人就會知道,客家文化非同小可。」
漫畫出版社總編 陳清淵:「(大嬸婆)這個品牌,我覺得有機會繼續,因為它對就是年長的人,它是有一個懷念的情感在,可是怎麼再延續它後面的生命力,這就是目前要思考的問題。」
「大嬸婆」不但成為新竹內灣商圈的標章,也成了客家人的代表,劉興欽希望透過各種方式,延續漫畫人物「大嬸婆」的生命力,同時也感嘆台灣的環境,無法留住漫畫人才,目前更有許多優秀的漫畫家,被大陸高薪挖角到對岸發展。
漫畫家 劉興欽:「朱德庸、敖幼祥,全給大陸重金聘請到那邊,台灣好的人才沒有留下,你文創的東西不用什麼資源,就是需要人才。」
漫畫出版社總編 陳清淵:「(台灣)漫畫家都是所謂的單打獨鬥、獨行俠,因為他沒有能力去支撐,養助手的這個費用,也就是這樣的關係,所以整個漫畫,會讓人家感覺起來很弱。」
台灣漫畫市場日漸縮小,客籍漫畫家張重金則看準客家漫畫市場,去年更推出「六堆風雲傳」,以漫畫方式敘述六堆歷史,描述六堆客家忠勇公不怕艱難,捍衛家園的英勇事蹟,期盼藉此開拓台灣客家漫畫市場。
漫畫家 張重金:「全部做大家想要賺錢的,很好賺的,輪不到我們,憑良心說,因此我選擇一個沒走過的路,就是客家的部分,今天我也沒有要藏私,我也呼籲大家可以一起來做,因為這個市場還很大,還有機會成功。」
台灣漫畫發展面臨種種困境,但漫畫家們像是劉興欽、張重金,始終沒有放棄畫筆努力不懈,面對國外商業動漫文化的入侵,疲軟的台灣漫畫界或許可以改變策略,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與教育單位相互配合,拓展台灣漫畫發展的觸角,讓更多漫畫家可以在教育的領域跨出屬於自己的步伐。 (2011-11-14)
★新聞來源:客家電視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