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  20111219

   阿童木、機器貓、柯南、花仙子、奧特曼、蠟筆小新、聖鬥士……一提到日本動漫,相信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許多知名的動漫形象,這些動漫作品,不僅為許多人的童年時代增添了美好回憶,還有不少人因為喜愛它們而學日語,學習日本文化。可以說,經過多年的發展,動漫已成為日本重要的軟實力,不僅是外界瞭解日本的視窗,更是世界接受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通道。

 

發展

曾不受重視的“軟實力”

  動漫在日本,一直被視作大眾文化的一部分,但在10年前,並不為官方所重視。2001年,日本頒佈《文化藝術振興基本法》,雖然在其中提到了動畫和漫畫,但重點仍然是傳統文化。日本當時極力想向外推介的,是能、狂言等具有濃厚日本特色的傳統藝術。當時日本文化廳或外務省的網頁上,甚至找不到任何關於動漫的內容。

   有點諷刺的是,美國人幫助日本人重新“發現”了動漫的價值,美國學者道格拉斯麥克格雷曾在《外交》雜誌發表文章,讚頌包括動漫在內的日本大眾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並未因經濟衰退而落潮。美國人的這一“高度評價”受到了日本官方的重視。2004年之後,文化廳開始在網頁上對外宣傳日本動漫,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還專門設立了一個文化外交的審議會,將動漫作為提升日本軟實力的主打產品。2007年,外務省設立了國際漫畫獎,2008年還將機器貓哆啦A夢命名為“動漫文化大使”。但實際上,這個時候的日本動漫,早已在很多國家“深入童心”。

  日本動漫從一開始就是大眾文化,有著扎實的民眾與產業基礎,政府並沒有有意去培植或保護。自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它就一直在與歐美動漫文化的競爭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了世界認可。

 

驅動

堅持把動漫當成“商品”

  日本動漫之所以能夠風靡世界,還與其商業化操作分不開。動漫產業在日本產值驚人,佔據全球總值的70%以上。日本動漫在發展過程中並沒有被賦予任何宏大的意義和目標,就是一種商品。唯一的目的就是市場和利益。而各家出版社、公司之間的激烈競爭,又激發了作者的創造力。

  在日本出版界,《少年雜誌》《少年星期天》和《少年跳躍》曾是競爭激烈的三家漫畫專業雜誌。朝日電視等五六家民營電視臺,都有各自獨家的動漫節目,相互競爭受眾,朝日電視的《哆啦A夢》與《蠟筆小新》已經持續播了多年。

  日本的遊戲產業對動漫推廣也功不可沒。任天堂等公司以動漫人物為主題設計遊戲,使受眾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來接觸與體驗,增加對動漫人物的黏著性。而各種有著動漫標誌的衍生商品,從玩具到生活用品,更進一步擴展了動漫的影響力。當然,也為動漫創作公司帶來巨大的利益。在周邊商品的開發上,日本商家幾乎窮盡了全部的想像力。

  從日本動漫發展史來看,在戰後初期,日本的動漫明顯是落後於美國的,但此後幾十年中卻取得迅猛發展,其原因除了文化因素外,只能歸功於完全商業化的操作,日本動漫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的力量。

 

特色

可愛、夢想、“無灌輸”

  日本動漫的受眾非常廣泛。按通常概念,動漫應是兒童的專屬品,歐美的動漫基本屬於這一類,比如《米老鼠與唐老鴨》《小熊維尼》等,而日本動漫的適應對象要廣得多,有相對適合兒童的,如《奧特曼》,但更多的則是“老少皆宜”,如《柯南》《蠟筆小新》。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風之穀》等,其表現技法與思想性,都已遠超歐美對動漫的定義,能成為席捲世界的一種文化現象就很難說是偶然了。

  對日本動漫稍有瞭解的人都會注意到,日本動漫人物不少眼睛都非常大。阿童木、《森林大帝》中的小獅子雷歐甚至柯南都是大眼睛。可愛的形象,能激發“憐愛”的心理,這是一種人性,而日本動漫人物的設計,正契合了這一點。

  日本學者認為,日本文化與歐洲文化甚至中國文化不一樣,歐洲文化與中國文化以對稱、宏大為美,而日本文化則以不對稱、不成熟為其美學特徵。日本動漫人物的特點恰恰符合了這種特徵,而這種不對稱與不成熟又恰恰與人在幼小階段的特點相匹配,從而使這種“可愛文化”沒有阻礙地被很多國家的兒童所接受。

  此外,日本動漫英雄類的題材非常多。如阿童木,超級機器貓,而無論是在孩童還是在成人心中,都有成為“超人”的夢想。因此,日本動漫能夠跨越國境和種族,爭取到數量巨大的擁躉者。

  日本動漫的吸引力,還因為其背後獨特的文化心理。日本動漫研究者認為,日本的動漫,絕大部分很難清晰辨明到底為說明什麼道理,如《美少女戰士》《聖鬥士》等。這種技法恰恰體現一種似孩童式的不成熟,或者自我與外界之間缺乏明晰界限。而這種無灌輸的“無界限”,卻很容易讓讀者“入戲”。日本學者說,西方文化是主客體分離的文化模式,而日本文化的一大特徵是“自然與人之間的界限模糊”。這種文化促使日本人創作的動漫人物有著明顯的“主客體合一”的特點,讓讀者容易產生共鳴。

 

價值

隨性的表達也有“意義”

  當然,日本動漫並不是沒有教育意義。

  筆者曾參觀過“手塚治蟲動漫展”,手塚治蟲是二戰後日本動漫的開創性人物。他的不少創作都體現了對戰爭的反思與痛恨。手塚治蟲的代表作《鐵臂阿童木》就有強烈反戰內容。《聰明的一休》也包含了善良、友誼、助人、懲惡等很有“意義性”的內容。而宮崎駿的電影,環保、和平等主旨,則更為醒目。

  關鍵是如何來傳達這種教育意義。對一部動漫作品的評價,可以歸納出它有多種意義,但將它反推,讓這部作品以表達某種意義為目的,卻往往難以達到目的。日本動漫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它根植於民眾和市場,沒有事先背負太多的“意義”,隨意性很強。而隨性的表達,卻反而比“一本正經”更能打動人心。

  “道”如果成為動漫的唯一內容,實際上就失去了動漫本身的意義。動漫是滿足兒童甚至成人的想像力的載體,這是其最大的功用。生動活潑、寓教於樂,可能是日本動漫對其他國家動漫產業發展的一點重要啟示。

 

★新聞來源:人民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漫畫工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