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垠慧、邱祖胤/台北報導】

  李安電影《少年Pi的奇幻旅程》與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對於3D動畫與特效均有強大需求,卻分別向美國、南韓甚至是中國大陸的公司求援,台灣是否面臨3D動畫與特效人才荒?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教授石昌杰認為,台灣相關科系的課程訓練為「通才式」,自然無法應付電影產業所需專業化與專精的分工。頑石創意董事長郭正雄表示,台灣大部分從事3D動畫的業者,多為展覽及展示個案製作動畫,代工少有人做。

  台灣數位科技發展在國際間占有一席之地,但創意人才的培訓直至十多前才在學院正式起步。一九九八年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成立音像動畫研究所,此後十年間包括台藝大在內紛紛成立動畫系所,但走向各不相同,有學生投入創作行列,成為動畫藝術家,有的走入業界,有的則偏向設計領域。

  石昌杰表示,一般學校課程以「通才」為主,什麼都要教一點,不像國外的動畫與特效分工精細,「光是『動作表演』、『角色表演』等就是一整套課程,這些人都還需要很強的美術基礎;國外有龐大的產業鏈可以帶動,台灣的電影產業是近來才有起色,加上3D技術更新快速,學院能提供的技術訓練與設備無法跟上業界的腳步。」

  郭正雄則認為,3D動畫的分工非常精細,從設計、建模、貼圖到後製,每一階段人員培訓都要三到五年,台灣3D動畫人才分散在不同公司。

  過去台灣在2D時代曾有過輝煌的成績,美國、日本的動畫都曾透過台灣代工。郭正雄表示,全球都在瘋3D,一定要有技術人才,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故事內容會愈來愈重要,3D只是鋪陳氣氛,讓影片加分。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漫畫工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